塑料污染日益严峻 治理路在何方

“全球塑料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有数据显示,1950—2017年间全球累计生产约92亿吨塑料,预计到2050年,全球塑料累计产量将增长到340亿吨,年塑料废弃物产生量约为3亿吨。”4月21日,在我国首个《中国塑料污染治理理念与实践》国家智库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上,报告作者之一、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德元透露。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然而,让人忧心的是,当前,塑料污染问题逐渐成为仅次于气候变化的全球第二大焦点环境问题,给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挑战。

不得不说,塑料的发明,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与此同时,其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

《报告》指出,中国同样面临着严重的塑料污染问题,随着近年来人们消费方式的变化和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冠疫情导致对一次性医疗及防护用品需求的大量增加,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量也快速增长。2020年,中国塑料用量为9087.7万吨,同比增长12.2%。

 

需要强调的是,张德元表示,塑料从材料本身讲并不能与污染物画等号,塑料污染的本质是塑料废弃物不当管理造成的环境泄漏。塑料一旦泄漏到土壤、水体等自然环境中,便难以降解,会造成视觉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等各种环境破坏,处置方式不当还会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给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持久性危害。其中微塑料进入食物链还可能会对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如此严重的塑料污染问题在全球普遍存在,亟须采取广泛而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张德元说,这也正是《报告》发布的初衷,有助于社会各界全面认识和理解塑料污染,客观看待我国塑料污染治理成效,有效激励企业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到塑料污染治理当中。

“生活中,塑料制品随处可见,将其去除是不科学的,也不现实。”张德元说,面对潜在的塑料污染风险,必须加强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发展塑料循环经济。

张德元介绍,我国是世界上第三个颁布循环经济专门法律的国家,与德国循环经济聚焦于固体废弃物管理不同,我国通过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发展循环经济,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和全过程贯彻落实“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cycle)”,逐步构建起“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按照循环经济“3R”原则, 首先是“减量化”,尽可能地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生产和使用,从源头上大力推动塑料制品易回收、易再生等生态设计方法;其次是“再利用”,在流通消费环节,探索可循环的塑料制品及商业模式;最后是“资源化”, 在末端处置环节,开展废弃塑料制品的回收和材料化利用,对暂时不具备材料化利用条件的进行能源化回收利用,构建起覆盖塑料污染全生命周期的治理体系。

 

《报告》显示,我国废塑料材料化利用量占同期全球总量的45%,2021年材料化回收量约1900万吨,材料化回收率达31%,是全球废塑料平均水平的1.74倍,并且实现了100%本国材料化回收利用,而同期美国、欧盟、日本的本土材料化回收率分别只有5.31%、17.18%和12.50%。

前不久,第五次联合国环境大会通过《终止塑料污染治理全球协议》,提出要启动政府间谈判,力争到2024年底前达成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报告》也提出,塑料污染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因此,需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全世界联合起来共同采取积极行动加以应对。

 

 

2022年9月9日 12:00
浏览量:0